电子标签可让通行费拆分告别“糊涂账”
关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车辆多路径识别的问题,本报曾作过相关报道。各地纷纷对此开展研究,有的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进展。日前,从2006微软RFID大中华区合作伙伴峰会传来消息,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室(以下简称“交科院信息室”)与微软中国RFID创新实验室合作,为高速公路网车辆多路径识别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高速公路网,许多省份已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全省联网。然而,在进行联网收费的高速公路网中,两点之间往往有多条行驶路径可选,这就造成了高速公路收费运营中的一大难题——“多路径识别问题”。“多路径识别”问题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路网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它牵涉到通行费用的拆分方式、拆分透明度和公平性以及实现更合理的业主间利益分配等问题。
为解决“多路径识别问题”、实现通行费用的精确拆分,各种路径识别技术应运而生。交科院信息室通过对各种识别方法的比较,选择对电子标签识别法进行重点研究。据交科院信息室主任尹俊涛介绍,应用电子标签法进行多路径识别的工作流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对进入高速公路网的车辆在入口收费站发给写有入口信息的电子标签;当车辆经过歧义路段时,射频读写设备读取电子标签唯一的ID号,并且把唯一的ID号、时间等信息传递到结算中心,再由结算中心传到收费站;车辆驶出高速公路网时,出口收费站的射频识别读写设备读取车辆入口信息并通过网络获得可能歧义路径点的信息,最后综合出口信息,从而得出完整的车辆行驶路径信息。
交科院信息室在对电子标签法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多方面创新型成果。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是多路径识别系统应用的重点和难点,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测试后确定,电子标签采用和IC通行卡相同的封装形式。如果在应用多路径识别系统前,高速公路收费没有采用IC卡收费方式,则直接利用可读写电子标签,可兼有收费卡和多路径识别两种功能。如果在应用多路径识别系统前,高速公路已经采用了IC卡收费,课题组研制出逻辑加密卡和超高频电子标签双卡合一的双频卡,充分利用现有IC卡读写设备,实现收费与路径识别的结合,避免了二次投入。同时,课题组研制出高频标签的读写器,实现了在高速状态下标签信息的自动获取;与微软中国RFID创新实验室合作,进行高速公路网结算中心、收费中心、收费站间三级架构中的数据管理;优化了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与路径标识法无缝集成等。
交科院信息室对电子标签识别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多路径识别综合解决方案。整个技术方案分三个层次:一是在路网不是很复杂的情况下,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可以根据最短路径法收费、以交通量抽样数据为依据进行模糊拆分;二是在路网逐渐复杂,资金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就可以建立电子标签多路径识别系统,利用电子标签进行准确识别、精确拆分;三是在由于标签使用不当或损坏、丢失等特殊情况下,必然有部分车辆无法实现路径的精确标识,此情况下可以按照最短路径法收费,以历史电子标签数据为依据模糊拆分。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划分,该技术方案确保了在任何情况下通行费的收取和拆分。
目前,该套多路径识别综合解决方案已基本成熟,并即将接受项目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