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加快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
信息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两大基本特点。2005年物流的信息化与标准化工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信息化是围绕着整合,标准化则是围绕着标准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展开的。
一、2005年的物流信息化
尽管物流信息化在2005年的进展看起来比较平稳,但是在战略层面还是推进了一些重大问题的发展,例如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明确为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横向整合,形成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二是纵向整合,形成专业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从技术上来看,射频标签(RFID)、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商业智能(BI)等在继续成为关注的技术热点,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正孕育着信息化的新台阶。综合起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值得关注:
第一,关于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已成为2005年的一个共识,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体系则是另一个共识。在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中至少包括三层:一是基础平台,包括统一的物理网络平台、基础性的信息标准和规范,如XML和webservice,为所有信息系统提供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二是以行政监管为职能的垂直平台,如海关、税务、工商、交通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电子通关系统已经正式运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益;三是各种类型的商业性信息平台,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信息整合和共享服务的系统,如锦程、亮成这样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第二,关于RFID的应用。作为一项热门技术,其在2005年的发展减少了一些盲目性,开始更加务实。最见成效的应用是在政府的监管系统中,例如:在上海氧气瓶安全监管的实践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了采用RFID技术的统一要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已经开始采用RFID监管保税车辆和集装箱,全国军队系统的车辆也已经加装了RFID。在企业的应用也有一些进展,但是总的来看,政府的监管项目好于企业的商业项目,在一些政府监管领域里,我国的应用水平实际上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第三,关于系统的整合技术。以SOA为代表的系统整合的理念和技术尽管在2005年的进展不如有些专家预期的那么热,但还是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除了越来越多的IT厂商提供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平台化、结构化之外,最突出的是这些理念和技术正在支撑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将技术驱动转为业务(应用)驱动方式,开发的主角也要由IT人员逐步转变为业务人员,同时也引导IT人员越来越专业化。
此外,在专业化应用方面,2005年出现了一些重化工行业的成功案例,例如钢铁、石油、机械等,标志着这些行业的整合已经开始见效。从我国的物流现状来看,只有重化工业的物流得到改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物流成本偏高的问题。
二、2005年的物流标准化
与信息化不同的是物流的标准化工作在2005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主要反映在物流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一,《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已经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等八个部门联合颁布,《规划》在统一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基础上提出了300多项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落实的具体制修订标准。这项规划是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完成的,标志着原来部门分割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整合,工作模式开始减少对于行政体系的依赖,更多地发挥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的作用,这是符合国际趋势的。
第二,发布了物流企业分类和评估国家标准。此项标准影响极大,尽管带来一些争议,但是应该说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必要的,有些不同意见还会促进标准的完善和升级。当行政审批减少、市场门槛降低以后,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也带来了一些混乱,要靠行业标准、规范来约束和引导。当然目前的标准还是初步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已经受到企业和许多管理部门的欢迎和重视,行业管理和自律有了一个新的参照系。
第三,启动了一批重要的基础标准的研制和修订。例如《物流术语》、《物流成本》,还有关于联运平托盘,关于RFID技术与应用的标准等等。在这些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热诚,并成为重要的生力军。企业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整合离不开标准,标准化建设确实是物流现代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