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信息化 敢为发展排头兵
有人说广东是中国改革的风向标,也是中国发展的先遣部队。广东的步伐总是体现并牵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全国1/7、信息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国首位的广东省,在信息化战略的实践中,如何推进和服务于全省“十一五”“六个着力”战略的全面实施,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记者10月12日约请广东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广东信息产业厅厅长徐志彪与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执行社长王学武进行了对话。
山区是广东经济发展中的最短的一块“木板”
王学武:您好,徐厅长!广东的发展总是与新方法、新途径探索密不可分。当前,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信息化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据了解,广东很早就开展了山区信息化建设。您能否谈谈,农村信息化和山区信息化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广东开展山区信息化建设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进展如何?
徐志彪:广东省在2002年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山区开发。山区是广东经济发展中最短的一块“木板”,“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此,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解决山区信息不灵的现状,推动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山区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区信息化的重大举措,从2003年至2007年,省里每年安排3500万元,用于扶持山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山区信息不畅的状况,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
王学武:您能否告诉我,建设山区信息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徐志彪:山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通过信息的流通带动物资、资金等各个方面的流通,依靠信息化手段将山区和农村经济发展融入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激发山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广东,山区基本都是农村,可以说,山区信息化就是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学武:我很想知道具体成效。
徐志彪:几年来,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初步构建了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开展了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旅游三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电话手机等多种渠道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山区信息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促进了山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拓宽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渠道、带动了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山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了山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山区信息化建设,广东逐渐摸索出一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合力推进信息化的路子,形成了政企互动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2003年以来,我们以省委省政府投入的山区信息化建设资金作为增量投入,积极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引导英特尔、广东移动、广东电信、TCL、爱立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将大量资金、设备、管理等资源投向农村,提供农民买得起、喜欢用、用得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与IT企业市场拓展的互利共赢。目前,山区信息服务体系已覆盖全省28个山区县及其下属镇和村,信息化培训体系也将为全省51个山区县开展培训服务。2005年全省通过山区信息化广农网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已签署的合同意向交易额达1.27亿元。广东移动公司支持的“全省山区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系统”已经正式运行,今年用户可达到300万户。爱立信中国公司也捐助了1000万元用于促进山区信息化建设。未来三年内,信产厅还将与英特尔、TCL、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合作,三年内将建成1000个乡镇信息化体验中心,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化生活体验和培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山区信息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广东省正在将山区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广到全省农村,并扩展到村务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领域,全面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体制性障碍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信息化面临的两个瓶颈
王学武:在广东省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信息化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时提到了信息化建设“动力”的高度。您认为,信息化建设的当前体制性障碍究竟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突破?
徐志彪: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广东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两个关键的瓶颈问题、体制问题。一是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存在投资分散、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体制性障碍,网络自成体系,共享程度低,部门之间存在较深的行业壁垒,同时,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滞后,电子政务的实效不能很好地发挥;二是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产值很大,但附加值低,缺乏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生产设计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器件生产配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少,竞争力不强。
王学武:您认为,这两大瓶颈应该如何解决?
徐志彪:为深入探索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的途径,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亲自发起,于2003年和2004年两次邀请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展了广东省九大产业竞争力调研和广东省信息化调研。张德江书记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敢为人先,突破体制上、机制上的障碍,切实解决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加快广东信息化建设进程。”黄华华省长连续两次召开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突破信息化建设体制性障碍和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关工作,突出强调要加强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力度,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把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在充分吸收两大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广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破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加快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方面,初步形成了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实施了《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对全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预审和评估,作为关键体制性障碍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
王学武:能介绍怎么个“逐步”法吗?
徐志彪:2005年以来,信息产业厅审核省直部门电子政务项目16个,核减预算9000多万元,核减的部分都是属于可共享的公共网络或应用系统,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促进了资源共享。同时,信产厅与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的一批跨部门、跨地区信息系统建成开通,有力地促进了政府监管、公共服务的业务协同。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整合了工商、税务、海关、银行、质监、经贸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收集和发布了21个城市共190多万家企业的基础信息和部分信用记录,实现了全省范围内跨地区、跨部门信用信息的集中共享和公开;国内首创的全省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了公安、交通、保监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数据交换,促进了交通管理、交通运营、保险等单位的联合监管和业务协同,提高了对交通违章事件的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省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把省财政厅的预算系统和省人大财经委进行连接,使省人大可实时对政府预算进行审查,联网系统可查询到省级全部一级预算单位和部分二级预算单位每天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的每一笔资金情况。与此同时,各地市紧密结合应用需求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涌现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典型。中山市行政服务在线系统着眼于优化行政流程,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一站式服务为重点,对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近200项审批业务全部在网上进行,得到了中央机构与编制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王学武:您刚才说的是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探索,我很想请您进一步谈谈,广东在探索解决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障碍方面的实践。
徐志彪:广东在解决当前面临的瓶颈、体制两个关键问题的另一方面的探索是,通过采取大力推动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促进消费类电子产业升级、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一系列措施,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局面正在逐渐扭转。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向着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一些原创性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广东正在加速向信息产业强省迈进。
目前,广东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Linux软件、数字家庭等关键领域,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了Linux软件、数字家庭、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华为和中兴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实现了从芯片级到应用层的所有核心技术和安全机制的全面自主知识产权,被信息产业部鉴定为全球首创、国际领先;华为GT800集群通信系统还被正式纳入国际标准。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于珠海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基地而发展起来的炬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短短三年内实现了产值从百万元级到亿元级的几何级数增长,最近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成功上市,其自主设计的mp3芯片已占全球市场40%的份额,占有率世界第一。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广东启动了信息产业两大重点专项:一是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项目,一是数字家庭行动计划。这两大专项的实施将有效增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抢占新的制高点,推动广东消费类电子过渡到数字化和3C融合的新发展阶段,为今后继续保持广东信息产业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粤港合作是内地九省区信息化走向国际的前沿窗口
王学武:据我所知,广东提出了大力开展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这对广东本地信息化建设将起到什么作用?正在进行的粤港信息化合作,与泛珠三角信息化领域合作又有什么样的关联,目前进展如何?
徐志彪: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在信息化合作方面,《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各方支持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广东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泛珠三角内地九省(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将近一半,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为广东信息化发展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整体框架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的作用,能够促进广东与其他省区发挥互补的优势,推动各种信息资源的融合,在政府层面、基础设施、大型项目以及重点应用等各方面开展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形成区域信息产业及信息化联动发展的共赢局面。目前,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也已全面展开,完成了《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专项规划》,与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签署了有关软件业、电子商务、无线电管理等方面的10多项合作协议。
粤港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关键环节,是内地九省区信息化走向国际的前沿窗口,对提高广东信息化的国际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多年来,广东与香港在信息化方面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和交流,在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无线电管理、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成效。随着CEPA的进一步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全面开展,粤港信息化合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因此,在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的制度框架下,粤港双方共同成立了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粤港信息化合作工作。目前已经在软件、粤港通关、无线电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具体合作,成效明显。一是粤港合作搭建了“粤港IT资源网”和“泛珠三角区域软件产业合作与交易大会”这两大交流与协作的平台,组建了广东软件出口委员会,初步实现粤港软件业共享国内市场资源、合力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促进粤港通关便利化,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粤港RFID试点工作;同时广东粤通卡与香港快易通卡开展粤港电子不停车收费服务合作。三是有效促进了粤港无线电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了两地无线电通信安全。四是粤港联合推进信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2005年粤港在信息产业领域进行联合攻关的重点项目有4项,资助项目经费共1600万元。
“十一五”时期,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将在以下九个方面加强合作,分别是软件产业、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促进粤港物流及通关便利化、无线电管理、信息产业及信息化方面有关专业资格的互认、信息技术兼容性研发、数码娱乐业、开放源码软件、下一代互联网、无线及移动科技服务。
总产值超过万亿元是广东信息产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王学武:据信产部统计, 2005年广东省全口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575.97亿元,占全国的33.27%,工业增加值2221.92亿元、占全国的29.61%,产品销售收入11139.09亿元、占全国的32.27%。广东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徐厅长能否谈谈这样一次应该说是历史性突破的主要意义?
徐志彪:2005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历史性的超过万亿元,这是广东信息产业发展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
第一,它标志着广东落实中央关于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迈上了新的台阶。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广东省始终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有效地推动了信息化的深入应用,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我国首份能耗公报显示,广东每万元GDP仅消耗0.79吨标准煤,低于京沪浙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坚决贯彻中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信息产业,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东第一支柱产业,为实现经济第一大省GDP单位能耗全国最低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它充分说明广东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坚持外向带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主动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使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从改革开放之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连续15年产值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拥有有较大份额和较强竞争力。如东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脑生产基地,产业配套优势突出,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要的零部件,95%以上可在东莞配齐。
第三,它说明中央关于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无比正确的。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1980年仅4.15亿元,到1990年达到107.44亿元,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9年;从1000亿元到5000亿元用了3年多;从5000亿元到10000亿元仅仅用了2年多!发展最快的时期正是最近这5年,尤其是2003年从6130.54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11575.97亿元,两年增长接近翻了一番。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期,理清思路,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信息产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是更艰巨的任务
王学武:广东信息产业在突破万亿元大关之后,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广东将如何保持信息产业的排头兵地位?
徐志彪:可以说,通过信息化带动战略与外向带动战略相结合,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下一步必须通过自主创新与外向带动相结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继续保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实现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跨越,这一步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是要坚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下引进来、走出去,是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方式。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企业,积极承接国际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着力引进那些能带动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弥补广东信息产业缺失的部分;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在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过去十几年,广东在加强技术引进方面做得很成功,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是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投入太少,导致目前存在附加值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要充分借鉴韩国的发展经验,在加强引进的同时,加大吸收创新方面的投入,逐步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运作机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力度。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近几年来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的实施对广东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建成了一批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直接催生或带动了一批原创性技术的突破。今后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需求,按照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加强面向行业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面向3C融合的数字家庭关键技术与设备、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相关技术及配套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与设备、数字音视频核心技术与产业化、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设计制造、电子产品生产装备的设计制造等项目的研发和突破,争取尽快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提高广东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向企业征集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带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协调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推动,集中攻关。坚持政府扶持、企业出资、最终成果产权归企业所有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凝聚产学研各方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三是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带动性强的战略性项目建设,形成产业聚集。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了加快液晶平板显示(TFT-LCD)产业发展和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两大决策,着眼点都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广东消费类电子的优势,以此巩固广东信息产业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其中,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列入了省政府“十一五”重点项目规划。
目前两大项目进展顺利,台湾奇美、中华映管、LG飞利浦三大液晶模组项目分别落户佛山、深圳、广州,深圳聚龙光电整合了四大彩电生产厂商,准备建设第六代以上液晶屏生产线。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是引进六代以上面板生产线,引进主要是解决缺失的问题,创新师解决做强的问题;二是依托模组,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广东已有的资源和技术积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营造产业氛围,围绕现有项目,引导产业聚集和配套,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液晶平板显示生产和研发基地。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产业优势,广东有信心在液晶平板显示产业方面后来居上。
数字家庭方面,已经在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海珠区开展综合试点,并积极组织统一技术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这一项目是广东推进消费类电子高级化的战略举措。抓住我国数字电视启动的机遇,把有线电视作为家庭信息化的主通道,广东有可能在全国开创一种新的数字家庭模式。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快建立广东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统一技术业务规范体系以及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的应用规范;建设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组建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联盟,形成分工协调、利益共享的生产、运营、消费数字家庭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多种发展模式,促进消费电子制造业、网络运营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业,包括网络游戏动漫产业、新型数字内容服务业等的共同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和信息化水平,力争使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字家庭产品生产和消费区域。
四是加快信息装备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标志。
我们在加快消费类电子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动信息装备业的发展,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拥有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基本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并且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的行业,要给予重点的倾斜和扶持,要抢抓国家即将开放3G市场的有利时机,深入推动信息装备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数字广东”要实现各领域信息化的无缝衔接
王学武:请教最后一个问题。我注意到,《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产业化水平,形成信息产业强省。到2020年,要建成“数字广东”。您能否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上述总体目标?
徐志彪: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的精神,全面实现《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所提出的到2010年的各项发展目标,使全社会充分享有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广东又制定了《关于2006年至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对纲要中的总体目标进行了细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2005-2010年期间,以建立“一套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具体是:建立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和支撑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信息兴农工程、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最终实现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跨越,信息化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成为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到2020年,广东要建成“数字广东”,就是指广东要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聚集培养、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处于国际前列水平,通过全省综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基本实现政务、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完整无缝衔接,以及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学武:谢谢徐厅长。
(刊载于2006年10月20日中国信息化杂志《权威》专栏)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 底洁 报道
○题字 学武
●《权威》档案
徐志彪 1954年10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7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先后就读于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获华南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9年~2000年作为广东省第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被选派到美国加州大学进修。
1988年进入广东省信息中心,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等职,2000年起担任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党组书记、厅长,2002年被选举为广东省委候补委员。
王学武 浙江省淳安人。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86年~2004年,在中国电子报、中国财经报等媒体任职。多次策划并主持大型主题活动。
2005年9月任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执行社长。先后与教育部科技司、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浙江省信息办、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办、安徽省信息产业厅、英特尔、IBM等机构和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主题对话。
2006年8月5日,组织并主持召开由五部委有关部门支持的“领域信息化进程与IT服务商角色定位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