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寻找RFID应用天堂

作者:计算机世界
日期:2007-03-04 11:41:38
摘要:寻找RFID应用天堂
关键词:系统集成

  从年初即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自然引起了国内用户和IT供应商的兴趣和关注。透过《计算机世界》记者的采访可以发现,RFID在中国落地之前不仅首先将遭遇来自成本方面的阻力,而且还面临从哪些行业率先取得突破的问题。

  “到2007年,现有的RFID项目有一半会失败!”这是Gartner公司最近做出的悲观预。有消息说,作为RFID在全球应用的标杆,沃尔玛超市进行关应用的测试进展也并非尽如人意。可以肯定,有关RFID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存在不少的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旷日持久的测试,必将动摇处于观望之中的用户信心。

  “非要这玩意儿不可么?”不少超市的CIO开始这样犯嘀咕。RFID在通往应用的途中似乎有些迷失了方向。

  迷茫中依然透露出希望之火,RFID最不缺乏的就是坚定的支持者。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断言:“RFID的前景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现在,它的发展急需一个灯塔;换言之,RFID必须在某一些行业获得应用并且产生价值,然后去照亮周围一些关联的企业,最终推动全面应用。”

  RFID目前相对偏高的生产成本,是使得大多数国内连锁超市望而却步的主因。

  华普超市的疑虑

  对RFID关注度的提高来自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人们对于RFID应用的率先突破的赌注,自然也就押在了连锁超市这一特定的流通业态。

  2004年1月,沃尔玛公司决定,要求其全球主要供应商2005年1月时在货盘上使用RFID标签。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也跟着宣布了类似的计划,在此前麦德龙已经对RFID技术进行了近一年的实验。嗅觉灵敏的IT厂商闻风而动,它们当中有SAP、Oracle、微软、IBM、惠普、TI、飞利浦、NEC等众多知名公司,涵盖了芯片、软件中间件、数据库、供应链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等IT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本来不算什么新技术的RFID,一夜之间俨然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

  然而不应忽略的是,这两家RFID应用的先行者,同样都是连锁超市行业的领先者。其资金实力、经营规模,均非一般超市所能抗衡,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应用驱动力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提升企业管理内功与竞争力的需要。对于大多数实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应用RFID在现阶段看来不啻为一种奢望。

  1997年,刚刚成立的华普集安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一家百货公司和超市的混合店。位于朝阳门外的这家百货商店很快感到了临近的蓝岛大厦的压力,如何打造自己的经营特色,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于是在1998年,华普商场蜕变为一家单纯的超市,并且紧锣密鼓地在同一年,开出了第二家分店。

  经营方向调整到位之后,下一个重点自然就是着眼于提升管理能力,关乎超市经营运转效率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最初,华普超市的POS机使用商品部类管理办法,也就是先输入商品的部类,再输入商品的价格,至于商品的种类和信息,还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来支持。那时超市商品的惟一信息就是一个打印的价签。华普超市信息总监沈强告诉记者,这就是超市最初的粗放式管理。盘点的时候还有多少货物,和进货记录一对照,就是销售的货物。这中间当然有被偷的货物和自然损坏的货物,不过由于信息系统不够细,还不能将货物管理精细到每一类商品。

  与此同时,国内超市同业间的竞争加剧,原有的粗放式系统已不合时宜。华普很快在2000年3月开始试运行“单品系统”,该系统的一个显著应用特点就是,所有商品必须具备条码。基于条码标签的单品系统在2000年逐步从试点的新店扩展到所有的连锁店。

  华普超市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连锁店数量也迅速增长:2000年9月,华普在全国已经拥有9家连锁店;同年12月,连锁店又增加了3个。期间,华普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在同步升级。

  条码系统的应用是华普超市信息化的第一次飞跃。沈强这样总结“单品系统”实施前后的不同:之前,超市连锁店实行的是“单店式”管理,也就是所有信息以单个店铺为主。而在实施“单品系统”之后,对商品的管理打破了店与店之间的界限,整个公司实现了商品信息的共享,统一供货的条件更加成熟了。而连锁超市实现统一采购的最直接效应是,加强了超市与供应商谈判的要价能力,大幅度地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的支撑,超市运营系统与采购实现分离,使得连锁店的经营更加专业,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显著提升。

  建立整个公司的配送系统,实现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是华普超市第二次管理信息化的飞跃。在全国不同地区,华普为了便于管理,建立了“区”的单位。原来华普在管理各个连锁店的时候,只是将信息统一到“区”这个层次,还没有实现集团总部的信息共享。从2000年年底开始的系统升级,彻底打破了信息孤岛,在几个“区”之间实现了数据共享。集团不但实现了统一采购,更实现了统一结算、统一配送。

  在维深电子总经理张革军看来,从纯技术的角度,像华普超市这样与国际超市信息化水平同步的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实施RFID的基础。“因为对超市行业来说,成功实施条码技术就已经过了第一关。信息系统和整个信息生态环境才是RFID技术实施的要点,而RFID标签或条码只是实现的工具。”

  RFID不会完全取代条码,这已经成为很多专家的共识。NCR大中华区总经理区万康就认为,目前的POS机设备仍然会以读取条码红外扫描仪为主,而随着RFID技术的普及,NCR将逐步给POS机配置无线读取设备,因而在一段时间内,RFID和条码两种读写设备一定会共存。

  RFID技术的普及将大幅度提高条形码原来的功能:

  首先,条形码依靠被动式的手工读取方式,工作人员需要手持读取设备一个一个扫描,而RFID读取设备利用无线电波,可以全自动瞬间读取大量标签的信息;其次,条形码属于易碎标签,由于物理、化学的原因很容易退色、被撕毁,RFID属于电子产品,可以在条件苛刻的环境下使用;第三,条形码的存储量很小,而RFID标签内部嵌有存储设备,信息量巨大;当然,条形码的问题在于它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改变的,而RFID可以任意书写,也可以进行修改。

  但是,RFID和条码技术相比,确实具有明显的优势。读取条码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因为红外线扫描需要最多数秒的辨认时间,对于货物繁多的仓库和配送中心,浪费的时间意味着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这也是美国和欧洲超市实施RFID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毕竟那里的人力资源成本太高了。

  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成本依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实施RFID项目本身的成本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正是RFID当前的软肋。

  目前,根据一些芯片厂商自己的估计,RFID tag如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成本可以控制在5美分左右,而5美分几乎是某些低价值产品的全部毛利。

  沈强说,条码的成本一般在人民币2分钱以下。如果RFID的成本能够至少再接近条码一些,国内超市接受RFID也会更容易一些。对沈强来说,需要评估的还不仅仅是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培训,系统升级的风险都是要评估的。

  显然,在超市这样一个毛利很低的行业,大规模地推广一项需要支付高成本的新技术,几乎可以理解为自杀性行动。“更何况,每一家连锁超市公司都拥有自己的业务模式。”沈强说。言外之意是,沃尔玛的RFID实验即使成功,其他的超市不见得能够模仿或套用。

  新技术总是在各种尝试中发现最后的应用天堂。

  东方不亮西方亮?

  从实施范围的角度,RFID的应用可以被明确划分成闭环和开环两大类。维深科技总经理张革军解释,所谓闭环应用,指的就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系统的内部实现,在这类应用上,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属于典型的案例(详情参见相关链接)。

  开环应用则不同。从原材料制造、采购到半成品加工、成品制造、批发、配送到零售,RFID贯穿了全社会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直到最终消费者。沃尔玛和麦德龙首先要求供应商采用RFID标签,这样就打破了一个系统内部使用的孤立性,而将RFID技术向供应链上端蔓延。

  IBM普及/无线数据解决方案部销售经理向红宇认为,在中国,率先实现RFID的将是政府、医疗、物流、制造等领域,而物流和资产跟踪将是主要的应用方向。显然,RFID的成本还是横亘在使用者面前一道难以回避的障碍,因此像超市一样的低利润行业尽管存在一定的需求,也会推迟一些应用。但是在某些事关安全、健康的关键领域,成本可能不是最大障碍,甚至可能率先使用起来。

  IBM和维深科技是合作伙伴。张革军说,他们一直在一起分析和物流相关行业的各种业务运作模型。

  比较有趣的是,在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闭环应用的场景,比如很多饲养场,都已经运用RFID标签来全程监测其产品(禽畜动物)的基本状况(如生长、健康、流通过程等)。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意外地发现,国内饲养业也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那是一家拥有4000多头生猪的大型养殖场,它们希望提高对每一头生猪进行监控的工作效率。这项工作对于养殖场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这些监测资料不仅有助于对猪肉品质的跟踪,而且对猪肉管理和消费者的健康关系密切。以前,饲养员一般通过耳圈来区别猪的身份。在每一头猪入栏后,它们的耳朵上被穿上一个钢环,这个钢环上有一个惟一的号码。值班的饲养员每天都要巡视一遍猪栏,记录每头猪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哪一头猪有疾病的症状,还要对其进行隔离。一般对猪的这些记录都是由饲养员手工记录在笔记本上。

  张革军认为,运用RFID+条码技术,可以对改善传统工作模式,实现饲养企业对产品全程控制和追溯,开发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是项目的核心,就是将RFID+条码技术贯穿于食品安全始终(种猪——饲养——屠宰——分割——小包装——运输——餐桌),全过程严格控制的产业链,形成企业的闭环生产,保证向市场提供优质的放心肉食品。比如在生猪饲养的阶段,用RFID芯片代替原来的耳圈,而等猪被屠宰上市,猪肉的包装就使用条码技术了。生猪为什么要使用RFID而不是条码?因为猪每天都要活动,条码是有可能被蹭掉的。而且RFID在屠宰之后可以回收再使用。而被销售的猪肉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根据猪肉包装的条码就可以实现全程追踪和监管。

  再就是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行业。据张革军介绍,某生产陶瓷产品的企业,由于陶瓷产品需要进行烧制,普通的条码不可能做到耐高温,因此选择使用了一种能耐300度高温的RFID进行生产线的跟踪,这就是特殊产品的特殊要求。

  实际上,很多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在生产线上对零部件实现了RFID的管理,如一汽大众。这是因为汽车零部件的成本本身就相当高,相比之下,RFID的购置成本几乎可以被忽略。

  而对于成本的评估不能仅限于初期的投资和表面利润的节省。由于RFID引发了业务流程的改进,会大幅度改善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这些效果是难以用简单的设备购置成本计算的。

  观望归观望,但不等于你不需要去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因为对于CIO们而言,一旦时机成熟,对于RFID实施已经了然于心的他们将能够应时而动。

  时刻准备着

  尽管是观望者居多,不少国内CIO还是流露出对RFID实施细节的关心:实施RFID应该考虑哪些主要因素?有哪些关键步骤?如何把控项目实施风险?

  IBM普及/无线数据解决方案部销售经理向红宇用一个具体项目实施的过程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步,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RFID之前,最为重要的是首先要认清RFID,要知道RFID跟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不是相吻合,不要盲目地屈从。“RFID并不是灵丹妙药。”对于价值比较低的产品,实施RFID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当然没有必要。

  除了成本的因素,还要评估具体的技术可行性。张革军介绍,目前因为液体和金属对无线电信号的吸收和干扰,使得很多行业无法使用RFID。以烟草业为例,烟草产品的价值确实很高,而且存在着迫切的防伪需求,但是因为烟盒采用的是锡箔纸包装,把RFID tag贴在哪里能被无线电感知就成了难题。因为烟盒的运输要层层堆砌,贴在外包装的RFID tag因为周围被紧紧挤压着锡箔纸,所以等于处于屏蔽状态。因此烟草防伪目前还只能使用条码。

  第二步工作是测试。向红宇介绍,一旦企业对RFID有了科学的评估,就可以考虑实施了,这时候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小范围的测试。为了保证在大规模投入应用时运行稳定,这种小范围的测试十分必要。RFID的实施不仅涉及到芯片和读写器,更涉及到中间件、数据库、ERP系统的调整,由于目前多数IT企业只是刚刚开始在RFID技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如何将各项IT技术整合在一起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测试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很难判断故障出现在哪个具体的环节上,在测试阶段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总比实施的时候要强。

  第三步是全面实施。由于大多数客户还很在乎风险的问题,因此RFID计划肯定会是逐步地展开。

  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必要的培训,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精确性、实时性的严格要求,对各种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这些环节十分重要。与这些因素相比较,RFID技术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因此,在实施RFID技术以后,人的因素对系统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也关系重大。

  考虑到RFID技术的影响力,对这种RFID引发的全新管理理念也许可以被称为“RFID理念”。但是张革军一再强调,不是技术带来了变革,而是管理方面本身存在改进的内在动力,技术的实现使得这种改进变得更加现实。

  评论:技术还是法术

  林旭光

  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法术,RFID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顾客挑选了装满整整一个购货车的商品,走到超市出口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条码扫描,几秒中的功夫,总货款被清清楚楚地显示在屏幕上;当一位顾客穿着“耐克”运动鞋走过一个街头液晶广告牌,原先播放的可口可乐广告一下子切换成阿尔卑斯山的旅游风光片,还有画外音对这位顾客说:“去这么美好的地方,还是穿耐克鞋好。”

  事实上,RFID本身并非一项特别先进的技术。RFID的主要核心部件是一个电子标签,直径仅为2毫米不到,通过相距几厘米到几米距离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电波,可以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电子标签代表的物品、人和器具的身份。

  美国军方早在20世纪后半叶就开始研究RFID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武器和后勤管理系统上。美国在“伊战”中利用RFID对武器和物资进行了非常准确地调配,保证了前线弹药和物资的准确供应。与以往的“充足”供应有所不同,现代化的管理强调的是准确供应,也就是需要多少就提供多少,因为多余的供应会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RFID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在民用领域得益于两个推动力量:第一就是芯片制造成本被大幅度降低,从起初的几十美元降低到几美分,使得RFID电子标签可以为超市的管理者接受;第二就是用户对RFID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的广泛认可。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和美国最大的超市沃尔玛在2003年和2004年试用RFID的决定加速了RFID技术的普及。

  归根结底,RFID的驱动力来自市场。但是由于普通的消费者还没有一个清楚的印象,超市和管理机构的关注让民众产生了神秘感,而且还有很多不理解新技术的人开始怀疑RFID对隐私权利的侵犯。随着RFID的面纱被揭开,它的巨大商业价值也被公众了解,美国的立法机构也在考虑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民众的隐私,RFID的应用前景也逐步明朗化了。

  RFID的优势会远远超越标签这个层次。我们仅仅以RFID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为例。由于RFID标签的存储容量是2的96次方以上,所以物流行业第一次发现他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商品每一个都以惟一的代码表示。以往使用条形码,由于长度的限制,物流行业只能给每一类产品定义一个类码,就是说,一批牛奶,不管保质期是哪一天,他们在商场的代码都是一样的,商场无法通过代码判断每一件产品的准确库存周期。RFID彻底抛弃了这种限制,现在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享受独一无二的ID。

  这对ERP和SCM系统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过去的物料编号无法实现对单一部件的跟踪,而今天,物料的精确化管理却将触角伸到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部件,无论是质量控制、自动化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都将面对过去无法想象的便利。例如,对产品次品率的分析可以将次品来源定位在某一点,而仓库中的某一个产品也不会因为同一类产品的数量过多而被单独过久放置。

  RFID影响的还不仅是这些。EPC Global是一家非盈利组织,他们计划在全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也就是所有参与流通的物品的编码网络。由众多服务器组成的物联网和目前的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络一道,构成了新一代的网络系统,人、计算机、货物在网络上准确定位,而计算的概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RFID将在2006年左右进入真正的实用阶段,在这个阶段到来的时候,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作者系IBM全球服务部大中华区咨询IT架构师)

  相关链接:

  RFID在美国军方的应用

  最早使用RFID技术的并不是沃尔玛或麦德龙,而是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DLA,Defense Logistic Agency)。把目光仅仅投放在连锁超市,可能会妨碍们全面理解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

  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目前负责处理的物品种类大约有4600万,这些物品从水果、可口可乐到防弹背心、汽油和X射线机,应有尽有。不管是否发生战事,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每年都要承担总价值达832亿美元的8700万次货物运输任务。看上去他们的工作有一点像沃尔玛或麦德龙?可是沃尔玛和麦德龙并不销售导弹发射架和蒸汽涡轮,而且也不需要把商品武装押运到敌对的军事地区。

  不管是在越南战场还是伊拉克战场,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购买、销售、分发和处理各种军需物品的工作,因此,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一直要求保持反应的灵敏性。但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供应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来自军方的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进行改革,要求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变成一个人员精简、服务高效的军事支持单位。“很明显我们必须保持很高的竞争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更加敏捷!”美国海军物资公司总监Keith W. Lippert这样解释变革的动力。

  对于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来说,敏捷意味着要在准确的时间将对方恰好需要的物资,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保证需要物资的部队恰好可以用上。因此,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开始对自己的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规划,他们实现了戏剧性的突破——将武器的退货订单从2001年10月的45万件降低到2004年3月的28万件,而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计划今年年底这个数字降到27.5万件并且在2005年持续下降。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宣布其操作成本——即人员进行货物管理的成本——今年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15.5%。1992年,这一项成本是35%。

  为了使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物资供应更加有效率,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精简,1991年“沙漠风暴”时,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工作人员将近6.5万人,而目前精简之后的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工作人员已经降到了196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2.15万人。他们将23个仓库纳入到一套系统下进行管理,并对原来的42套业务和支持流程进行合并和重组,简化至目前的六个主要业务流程,包括物流、财务和人力资源等等。到现在为止,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已经投入了10亿美元进行业务流程整合,但是效益是显著的——他们为整个军队节省了大约18亿美元的费用。

  显然,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需要让尽量少的员工实现尽量大的价值。在整个业务流程优化以后,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这时选中了RFID技术。

  为什么要选择RFID,Lippert的解释是,“我们以前的系统不够好,我们花在物资运送过程中的时间太久,而且花费巨大。”这个解释太过含糊,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背后的原因,即究竟RFID怎样改善物资管理和运输。

  起因还要从海湾战争谈起。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负责军需的军官最喜欢谈到的一个比喻是“铁山”。这个比喻的含义是,虽然美国投入了30亿美元用于满足战场上200多万条物资请求,但是由于原来的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处于完全不透明的状态,前线部队根本无法知道其需要的物资在哪里。一个军需官这样描述当时的状态:“每天我都要到不同的港口跑上几趟,以便弄清楚我们的订购的物资到了没有。”在这种不透明的“铁山”状态下,部队已经转移了阵地,武器却经常运到了原来的地点,军人对美军的物资供应几乎丧失了信心。

  美军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更加透明和敏捷。2001年上任的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CIO De Vincentis曾经担任过副CIO,她对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已有信息系统了如指掌。虽然从1980年开始人们就计划更新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信息系统,但是很多问题阻碍了这个进程。De Vincentis分析了系统更新失败的原因:空谈胜过实际行动、认为变革是非常痛苦的、缺乏改革的热情,还有就是和中国很多企业一样,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也习惯了自己开发程序代码,这些因素让变革遥遥无期。

  De Vincentis发动了变革,因为她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改革时必须明白方向。De Vincentis分析了原有系统的弱点,原有的信息系统是订单导向型的,也就是说,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只对订单负责,根本不考虑下订单的人是谁。但是在实际战争中,军需供应理应是需求者导向的,也就是供应部门要为作战部队服务,不是为订单服务。在这一点上,军需供应已经和商业供应没有什么不同,作战部队就是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客户。

  De Vincentis果断决定选用SAP AG的ERP系统和Manugistics公司的供应链管理软件。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开始了转变,效果不仅体现在供货速度加快和成本降低,而且体现在物流配送具有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而通过信息系统,军官们可以随时了解自己需要的物资运送到了哪里,当他们收到货物的时候,也会发现商品上被贴上了一个不大的标签,撕开不干胶,你会看到一圈一圈的天线和一个小巧的芯片——这就是RFID Tag,让供应链管理飞快加速的魔术道具。

  RFID技术和ERP及供应链管理系统在美军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中得到了真正的检验。当时的美军中央战区指挥官Tommy Franks在2002年7月31日下达命令,任何进入其所辖战区的物资必须贴有RFID Tag。De Vincentis认为,Tommy Franks决定要除掉这个不透明的“铁山”了,他要得到的是一张物流全景图,在这个全景图的帮助下,美军的供应要更快更精准。

  五角大楼在此前已经批准了RFID的标准,位于宾夕发尼亚州的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配送中心提升了自己在RFID运作方面的技术能力,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仓库中96%以上的货物都贴上RFID Tag。今年6月,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已经成功处理了价值12亿美元的831,222项订单,使用了RFID技术的供应链系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支持着美军在费卢杰的战斗,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正在用历史上最少的人力处理历史上最复杂的事务。(案例来源:美国IDG)